张掖大佛寺是集建筑、绘画、雕刻、塑像等艺术为一体的佛教文化博物馆。作为地方历史、文化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代表了大佛寺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。这些佛教文物,不仅真实地反映出张掖先民精湛的艺术水平和相关时代的建筑、绘画、雕塑、版刻等艺术发展的历史,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西北、尤其是古代张掖地区有关宗教信仰、思想观念、政治斗争、民族关系、对外交流、社会生活、民情风俗、生产技术、建筑服饰、典章制度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,具有珍贵的艺术、历史和考古价值。张掖大佛寺也成为到张掖旅游必去景区之一。
一、元五股金刚杵
金刚杵又名金刚智杵、坚慧杵。在密教中,象征着摧灭烦恼之菩提心,为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。五股杵在金刚杵类法器中,又称五智金刚杵、五峰金刚杵、五峰光明、五股金刚等,其五峰系表五智五佛,其中中心锋象征佛之实智,其余四锋则为四佛权智之标帜。张掖大佛寺藏元代铜金刚杵,长17.5cm,重266.82克,质地黄铜,范铸工艺。从整体形制看,两端粗圆,状似亚铃,造型为中心杵贯穿两端,顶部略成杵锋。主杵中央有凸起的抽象化佛头装饰,两侧各饰佛头两个。杵铃两端粗圆如伞,两头分别为八根扁棱状伞骨呈弧状连接于中心杵,伞骨下收,集于圆形莲座之上。整器造型清新流畅,在循从法器的规范尺度外,亦不失器物的小巧精美。
二、清毗卢遮那佛光明真言曼荼罗经版
三、明永乐佛曲

佛曲源于印度,初称梵呗,是以短偈形式来赞颂佛、菩萨的颂歌。南北朝时代,民间吟唱赞偈甚多,乐僧辈出,至唐代,佛曲已普遍流行。当时的佛曲名目有《婆罗门》、《悉昙颂》、《佛说楞伽经禅门悉昙章》等三百余首。明永乐二年(公元1404年),明成祖搜集唐、宋、元以来通行南北的佛教音乐曲调,编成《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》行世,这便是张掖大佛寺保存的明代永乐佛曲。

大佛寺明代永乐佛曲,有大小本两种,其中大本八本,小本四本,内容完整,均为蓝绢包背装。大本名为《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》,长42cm,宽27cm,厚5cm; 小本名为《诸佛如来菩萨名称歌曲》,长27cm,宽17cm,厚5cm。质地白宣,墨本楷体竖排版式,内容有明成祖《御制感应序》、《神僧传序》、曼荼罗画、曲牌目录名称、曲牌正文和《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后序》等。无曲谱,仅有汉字填词。曲牌目录分南曲、北曲,其中南曲122首,北曲222首,共计344首。佛曲收集之多,可与陈旸的《乐书》、崔钦的《教坊记》和《宋史·乐志》相媲美。从资料来看,内容相同的永乐版佛曲,在北京西郊觉生寺(俗称大钟寺)永乐大钟的铸文中有部分收录,在大佛寺另藏的《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》中,也全部收录。但时间更早,且以单行本流传的明永乐版佛曲仅张掖大佛寺留存,这对于研究我国明代佛教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。
四、明成化十三年重修卧佛记事铜牌

五、明甘州左卫僧纲司铜印
